飞轮“倒转”,灵巧手厂商困在夹缝里
技术远未成熟,但价格鏖战已过早升级。 作者丨丁莉 编辑丨陈彩娴 “关于灵巧手,你可以认为所有 demo 都是假的。一切都是过拟合的结果,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基本不存在。从业者和非从业者对技术进展的认知差距过大,需要一些可视化的东西来弥合这种鸿沟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AI科技评论。 这一说法后来得到了多方认同。放眼刚刚过去的 WAIC 和 WRC 两个大会,预编程仍是主流。 今年以来,具身智能的焦点突然从本体延伸至灵巧手——上游零部件、下游本体纷纷下场,灵巧手初创公司遭受两面夹击。 投资者也多方下注,主要押注三个特征:最AI、最像人手、最早量产。 但智能不足仍是最大痛点。 此外,何为最像人手?商用客户到底在哪里?围绕这些问题仍争议不断。环境一片嘈杂,所有争议又最终指向另一个问题——降本。 作为上游部件,理想的状态本应该是“规模量产—数据涌现—技术迭代—成本下降”,但飞轮跑不开就是死循环。本征资本的邢大地指出,灵巧手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,场景需求和竞争优势不明确,市场很容易红海化,“这样的项目几乎是必死的”。 2024...